莺儿
莺儿,《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丫头。原名黄金莺。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她甚是乖巧,擅长打络子、编花篮等,还颇懂色彩的搭配。
莺儿在薛宝钗观看通灵宝玉,念着玉上所镌之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时,马上想到这和小姐项圈上的两句话相对应。之后莺儿在薛宝钗嫁给宝玉后,成了陪房丫头。
在2010年的《红楼梦》中,该角色由方安娜饰演[1]。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
|
基本资料编辑本段
莺儿娇媚可爱,心思细巧,她看了通灵宝玉上的两句话后,便说与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正好是一对儿。小说有好几处写她既精于手工工艺,又富有审美意趣。她一出场就是同宝钗一起描花样,第三十五回莺儿打络子一段,更显出她审美眼光的不俗,她对络子与所装物品间颜色搭配的见解,至今还为工艺家们所乐道。第五十九回她与蕊官在柳堤边走边编花篮一段,令人赏心悦目,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个满布翠叶、中插鲜花的花篮在她灵巧的双手中编制而成。续书写宝钗嫁与宝玉之后,她也跟了过去。
莺儿之巧编辑本段
综述
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小姐,调教出来的丫鬟也不一样。凤姐作威,平儿作福;探春理直,侍 书气壮;惜春心冷,入画受屈;迎春懦弱,司棋性烈;黛玉飘逸,紫鹃明慧;湘云豪爽,翠缕直言;宝钗以淑女情状示人,心思藏得极深,可是,她的贴身丫鬟莺儿,嘴巧、手巧.
嘴巧所在
宝钗把宝玉落草时衔着的那块美玉上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念了两遍,引起了要去倒茶的莺儿的注意,宝钗问她发呆的缘故,她马上说:“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一听,非要看宝钗的。宝钗递给了宝玉。宝玉看后,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制止了她(八回)在这里,莺儿的作用在于提醒宝玉在意“金玉良缘”的说法。她虽然没有说完,可后面无非是“必须錾在金器上,以后找个有玉的方能婚配”。莺儿是个聪明女孩子,她知道宝钗的心思,时刻不忘在宝玉面前说她主子的好话。宝玉跟她闲聊时说道:“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宝玉露骨的一句话,莺儿不但不恼,仍是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三十五回)莺儿要说的宝钗的“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因宝钗的出现戛然而止,但是,我们已经可以从宝钗的言谈举止猜出来。这也是曹雪芹“不写之写”的手段。但是,这张巧嘴,虽然与有“巧嘴”之称的晴雯的锋利不同,发起脾气来,也一样不饶人呢!二十回中,贾环跟莺儿赌钱赖账,宝钗喝斥她,莺儿满心委屈,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虽然贾环是“主子”,自己又寄住人家,她却据理力争,可见她的耿直,不善逢迎,这一点与宝钗迥异。春燕阻止她折柳条子编花篮,莺儿道:“别人乱折乱掐使不得,独我使得。自从分了地基之后,每日里各房皆有分例,吃的不用算,单管花草顽意儿。谁管什么,每日谁就把各房里姑娘丫头戴的,必要各色送些折枝的去,还有插瓶的。惟有我们说了:‘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没有要过一次。我今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她理直气壮,伶牙俐齿,说得头头是道。气得春燕的姑妈拿春燕出气,莺儿拦着:“我才是玩话,你老人家打她,不是臊我吗?”莺儿劝说不成反臊了一鼻子灰,便赌气说:“你老人家要管,哪一刻管不得,偏我说了一句话就管她了。我看你老管去!”春燕母亲骂春燕,她说:“那是我们编的,你老别指桑骂槐。”(五十九回)她不胡搅蛮缠,有见识,敢担当,有话就说,即使得罪了人,也不在乎。莺儿的奴性没有袭人深厚,也没有晴雯那样夹枪带棒,生起气来,也是尊称不离左右,一口一个“你老”,可见莺儿的娇憨可爱。
手巧所在
莺儿不只嘴巧,而且心灵手巧。莺儿是打络子的能手,单看三十五回她跟宝玉交谈时说到的花样、色彩搭配等就可知道。正打着,宝钗就来了,她说:“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宝玉听了,喜之不尽,一叠声便叫袭人来取金线。莺儿的梅花络是很出名的,她编的花篮,博得了黛玉的由衷赞赏:“怪道人赞你的手巧,这玩意儿却也别致。”可见,莺儿手巧,不是浪得虚名。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
人物介绍
宝钗的贴身丫鬟叫黄金莺,小名莺儿,是宝钗带来的,至于什么时候跟着宝钗的我们不得而知了。但我们至少知道她和宝钗是非常亲近的,要不然宝钗从薛府到贾府只带上她,却不是其他的人,所以也可以说莺儿就是宝钗的心腹。而正是因为如此莺儿才会是受宝钗日常举止的影响最大的人。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是透视着平时宝钗对她的教导。
出场次数
莺儿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也就是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正是因为莺儿的一句话,才让宝玉识见了宝钗的那金锁,引出了那金玉良缘的序幕。在此期间,很多人都认为此事便是事先宝钗和莺儿设好的一个套,要故意发出金锁的消息而让宝玉上当。但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是怎么写的也便清楚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的。(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我们先看第一段话的第一句,这句话中的“也”字和“发呆”二词,可以知道当时宝钗自己是发呆了一阵子的,当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也发现玉上的字与自己的金上的字配对而发呆想了一会。可想当时宝钗在此之前是绝对不知道宝玉的玉上的字与自己金上的字是配对的,也就谈不上什么预谋了。而“发呆”二字又证明莺儿听了宝钗念了那玉上的字之后,也想到了金玉字之配的,是故才发呆了一阵子,待到宝钗对她的时候,她才笑着对宝钗说了那句似乎如取笑宝钗一般的玩笑话。而最后宝玉又是怎么看到金锁的呢?最后宝钗是被缠不过了才把金锁给宝玉看的。而宝玉看后自己也不自觉的认为那金玉是一对的。而此时莺儿又更想玩笑似的捉弄二人,是以才说出"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就这当伙话被宝钗给阻断了,而下面的却是最重要的话。若是宝钗欲谋宝玉岂会不让他听到,让宝玉心中有份惦记的?莺儿的话我就替她说下去,下面的话大概就是“而且还要找一个同样有字的玉来配才行。”或许有人会问:我能猜出宝玉猜不出?当然我是听到后来薛姨妈之语才能推断出来的。若光把这么一句有头无脑句子抛在那里,谁会想到下面要说的话竟是这样的。试想若这样去谋宝玉,岂不把宝玉当成地仙了,万事通的。不过从此事又可以看出,宝钗在平时待人是极宽厚的。而且性情也不是那么传说中的冰冷。要不,主人在说话,丫头岂可插嘴,并且还是调笑主子的。由此可以想出平时宝钗是很娇惯莺儿的,甚至也就没拿她当丫头看,以至于她叫了莺儿一遍叫她去倒茶,她却依旧站在那玩笑的。亦可由此得出虽宝钗平时多对众人好,也未必就是拉拢人心的,而是天性本就宽厚的。
第二次莺儿出现的大镜头就是三十五回,也就是那有名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有人说这回正是莺儿之口去大肆宣传金玉良缘。我先不忙说说这些话的人懂不懂颜色搭配的学问,就说宝玉光听这几个颜色的搭配便能想到原来什么什么颜色代表金,什么什么颜色代表玉,它们合在一起才好看的。我看这样拐几个弯才得到的结论,宝玉是决计想不出来的,而也只有那些自认为对颜色研究颇深的诸君才懂的。
同时我们也从莺儿口中的这番话可以看出莺儿对女红是相当的熟悉的,而莺儿的女红又是谁教的呢?当然不可能是什么老婆子教的,一来以莺儿的身份未必会听这些老婆子的,二来这些老婆子她们自己都未必会懂这些的。她们最多只是懂些络法便是了,哪还有这些理论的。所以毫无疑问的可以说是宝钗教她的。在这里我不想大加夸赞宝钗的博学。在宝玉的“一字师”和惜春的“绘画论”上她的才能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我想说的是莺儿能懂得这些十分精细的东西,当然是宝钗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教导于她的。才使得她能够知晓此道并且如此纯熟的。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说说香菱学诗的事情了,大家看到的都是黛玉教香菱学诗的,以诚相待,十分热心的,而相反的,宝钗却冷眼旁观。自己一点点也不指点香菱,可以看宝钗多冷漠。但从她教导莺儿来看,她是绝对不会什么不耐烦的教香菱,但说她不热心到还是可以的。因为宝钗她知道,她教香菱这些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等她的哥哥薛蟠回来,香菱所学的这些不又是付诸流水的。何不学些实用的。是以为什么宝钗为什么会热心教导莺儿女红,却不甚热心对待香菱学诗的问题。这又何尝不是为了香菱好,让她不要移了性儿。
莺儿的再一次出现有一点扮戏是在五十九回莺儿编花篮而导致春燕挨打的事件。在这里我不想赞叹莺儿的手巧,而是莺儿所说的话“姑妈,你别信小燕子的话,这都是她摘下来,烦我给她编,我撵她,她不去。”也正是因为着句话才引起了春燕挨打的事件。在这里物品想大家都不会太加责怪莺儿所说的那句话。因为她说的那句话纯粹是好玩的,无意的捉弄春燕的,可以讲她是讲玩笑话的,根本无心去陷害春燕。这又不禁让我想起滴翠亭事件。这两次事件雪芹是不是要说些什么,拿莺儿当宝钗,拿春燕当黛玉。在二十七回时不是有埋冢飞燕泣残红吗?此燕?彼燕?或许雪芹也想说明当时宝钗乃是无心之为?而故意设计此异曲同工的场景。婆子看到莺儿摘柳不敢说莺儿什么,莺儿无心的玩笑就把春燕放在了罪魁的位置上。小红快发现宝钗时,宝钗不想让她们发现是自己知道了她们的秘密,便无心拿了黛玉当挡箭牌。而莺儿的无心是明知的,而正是因为宝钗的无心未写出,而让她因这件事情成了众矢之的。而这两件事情的交接,或许正是雪芹怕人们误会而由此添笔一作也未可知。
不过话又说回来,滴翠亭事件之后,黛玉失去了什么吗?没有,或许有人会说她由此被丫头记恨,但黛玉独来独往这些又于她有什么关系呢。宝钗或许也看到了这点,黛玉得罪了人,别人都不好怎么样的,因为人们都知道她素日的脾气。但她自己不行,她一旦得罪人,这里便长传闲言闲语了,她是短居,得罪了人她还能居的下去吗?而她正是因为此而得到的是千古骂名,但在那种情况下,换做你,你会呆在那里让人抓?或许你说这是狡诈,但这未免也不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灵活能力。而有人说她是故意陷害黛玉的,要不她不叫其他人的名字,却单叫黛玉的,让宝玉来背这个恶名岂不是更好。若是宝钗在此时叫其他人的名字,我绝对断定宝钗是故意的陷害这个人的。而宝玉确实是个背黑锅的好对象,可是你想一想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叫一个男子,而且还追着他跑,那成何体统。而叫黛玉的话,一来宝钗本就是为寻她而去的,二是一时心急便脱口喊了出来。这也是常情,雪芹深知此情此况才有此一写的。
总结评价
由莺儿的三个出现,我们应该又可以看到宝钗的另一面,很少被人看到的一面。因为那是那么的细微,那么小,而且不经过人情与思考的推敲是很难看到的。其他从小的方面我们还能更细微的了解宝钗。而不是那么放大框架的去看宝钗,那只是她的外表,一直抓住她的外表不放,是很难体会到宝钗她真实的内心自我的。
人物评论编辑本段
莺儿,是宝钗的丫头。
宝钗戴个金锁,薛家就渀佛金贵起来,丫头叫黄金莺,媳妇叫夏金桂;薛姨妈就四处散布宝钗须要有玉的人才可相配;莺儿就可以不给宝玉倒茶,不顾羞怯,不懂矜持,一味和主子谈论“一对儿、一双儿”的话题。 宝钗说到要看宝玉的玉,看了又反复念着玉上的字“莫失莫忘,仙笀恒昌”时,居心已显而易见,之后,又刻意埋怨莺儿,为何不去倒茶,也跟着发什么呆!心领神会的莺儿立即接口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于是,宝玉的好奇心被勾出来了,宝姐姐的金项圈能及所挂的金锁,还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就自自然然的进入了宝玉的双眼。 “明儿宝姐姐出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明儿也不知那一个有造化的消受你们主儿两个呢。”当宝玉怀着无比戏谑说到此话时,莺儿抿嘴一笑,姣腔婉转、语笑如痴地说道:“你还不知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莺儿的这番话,未知羞涩、未知嗔怨,一味推荐宝钗,细思却很有几番意思!单说这话中的暧昧程度,却已诱引得宝玉早不胜其情了,又渀佛苦口婆心地对宝玉千叮咛、万嘱附:“你可仔细,不要让我家姑娘嫁给别的男人享受啊!”再细细思索此话,又更现趣味,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是否莺儿暗示宝玉:宝钗曾私下对她说“莺儿,咱们以后也是要在一起的,我做太太,你做姨太太。咱们一起,好好的服侍咱们的男人!”莺儿是否在利用宝钗而向宝玉暗示:只要宝玉你愿意,我莺儿就能和宝钗一起,与你相守到老? 莺儿娇俏的礀态与一双巧嘴,正弥补了宝钗有意的沉默与罕言。 宝钗的心机和城府,令她压抑着自己,从不主动亲近宝玉,更不会表露自己的心意,她便将一切交给莺儿,莺儿也是为了自己有个好结果,因而,倍加用心地撮合宝玉和宝钗。 莺儿就渀佛是一个蛊,宝钗将她下到了宝玉的灵魂中,而她,终不负使命,一步步将宝玉诱引到对宝钗的向往和柔情里。她先是散布“金玉良缘”之说,又利用巧结梅花络之际推荐宝钗、诱引宝玉。曹雪芹写得妙,“梅”即“媒”,“络”即“笼络”,宝钗之城府与莺儿巧笼宝玉之心实是一箭双雕、双管齐下! 如果不理解莺儿,就会感觉她很失礼,没教养,如果理解了她,就会知道她是一个天真的勇敢的女孩子。她和紫鹃一样,都在积级的为自己的姑娘做红娘,显然莺儿表现得更为自然,紫鹃表现的更为迫切,但两个女孩子都不失娇俏和真情。宝钗能够做得宝二奶奶,莺儿做媒与笼络的功劳不可覆没。 然而,莺儿的聪明,还远远不止巧妙的为宝钗做媒,还记得她和贾环赌钱,贾环赖帐,她说什么吗?“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这段话里,实是莺儿的真实性格,细品又很有意思,“连我也不放在眼里”,是指这几个钱呢?还是指贾环?又抬出宝玉的大名来,莺儿明知道贾环最介意的人就是宝玉。难免贾环要哭,要说道:“你们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正是莺儿的心思细巧,聪慧机灵,才使得她从薛家众多的丫环中脱颖而出,成为呆在宝钗身边最久的一个!因此,莺儿的奴性很强,一喜一悲都系在宝钗身上,一举一动,也都深受宝钗影响,任何小小的精彩和忧伤也决定于宝钗。宝钗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宝钗的不幸也是她的不幸。然而,宝钗都是薄命人,又何来福笀与莺儿共享? 莺儿的多情和聪慧的心思,到最后,还是被冻僵在暗灰色的枝叶之间,再也无法在春光中飘荡;莺儿心内的冷暖和思绪,到最后,还是被岁月掐成细细的一缕香,飘摇在供着宝钗牌位的案上。莺儿的巧语和娇言,再也无法化作唇间的一点胭脂,再也没有公子将它拈手入唇,笑言戏谑。 当初的莺儿,跟随着宝钗,从远远的故乡飞到了贾府;如今的莺儿,却要孤独的从贾府飞回到远远的故乡。它一路飞翔着,穿云渡月,携风带雨,越过高耸的山,涉过遥远的河,看落霞与孤鹜齐飞,叹秋水共长天一色,可是她的故乡又在哪里? 莺儿旧时的欢喜,如舞动了明月清风的霓裳羽衣,一件一件消褪;莺儿旧时的多情,已恍若化做云梦,尽在悄悄的飞逝中。而未来的沧浪之水、潇潇岁月,一切都在流动,莺儿,属于你的树与枝,应在哪里?属于你的归宿,应在哪里
附件列表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