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树
雨树(拉丁学名:Samanea saman (Jacq.) Merr.),俗称为雨豆树,是豆科雨树属植物[1]。
雨树无刺大乔木;树冠极广展,干高10-25米,分枝甚低;幼嫩部分被黄色短绒毛。果瓣厚,绿色,肉质,成熟时变成近木质,黑色;花期8-9月。原产热带美洲,广植于全世界热带地区,中国台湾、海南和云南有引种。果味甜多汁,牛喜食之;在南美及西印度群岛常植作收场荫蔽树和饲料树。幼树木材松软,老树材质坚硬,可做车轮[2]。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
|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科属:含羞草科雨树属
名 称: 雨豆树
别 名: 伊蓓树|雨树
拉丁名: Samanea saman Merr.
科 名: 含羞草科
属 名: 含羞草科
产地分布:热带美洲、西印度
生长习性:光照:中性植物。生育适温:22~31℃生长特性:生长快。耐热、耐旱、耐湿、耐瘠、易移植。
形态特征编辑本段
配置方式编辑本段
树冠宽展且顶部较平,荫蔽面积,花色清秀,是优良的园林树,在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宜作园景树,庭阴树或行道树。
繁殖培育编辑本段
景观用途:行道树、庭园美化。春天开花,花浅黄色。树冠很大,可达15米,树形优美,非常适合南台湾燠热的气候。有了雨豆树,再炙毒的阳光也不用惧怕,是很好的遮荫树。
相关事件编辑本段
事件简介
所谓“雨树”指的是生长在古墓坟头的一棵大树,最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树可以在晴天自动“下雨”。虞允文墓地的这棵大树,当地人把它叫做棉丝树,这是一种乔木,长得高大挺拔,学名滇朴,在中国南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树种。而这种树的叶子,通常为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带菱形,并不是碗状的,也无法把水包起来。最重要的,这棵大树在“下雨”时还没有发出新叶,整个树干光秃秃的,不会是因为树叶积存水分而出现滴水的情况。
2009年2月,这处古迹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棵大树居然在大晴天自动落下水滴,这个现象被当地人广为传播,一时间引得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每天聚集在墓地的有一万多人。来看过的人一致认为,这是大树在“下雨”。
人物背景
在四川仁寿县的虞丞乡,有一处文物古迹,是南宋时期一位抗金名相虞允文的墓地。虞允文,生于公元1110年,字彬甫,仁寿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在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水陆大战。当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兵分四路,直指江南。而同时,11月初,文臣虞允文以中书舍人身份代朝廷慰问采石驻军。
但当虞允文赶到时,只见逃过江的淮西主帅王权部下的将士,三五成群地散坐路边,士气十分低落。虞允文立即召集将官,告诉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死里求生,奋起抗敌。随即虞允文开始整顿队伍,于长江南岸山间布阵,但水军虽有战船却不敢出击,虞允文立即命令当地民兵登船,共同准备抗击金兵。从未打过仗的文官虞允文,正式身份不过是慰问团巡视员,在前线挺身而出,整肃没有主将的败军,竟两战而挫败六十万金军,使金国皇帝被部下杀死,功劳之大,让人难望其项背。
宋克成说,据后世史书记载,虞允文在1174年病死成都,但民间却有另一个传说,虞丞相是因小人进谗言而被皇帝斩首的。事后,皇帝发现错了,心生愧疚,遂命人铸造了一个金首,配合虞丞相的身体下葬。金首的传说使得一些盗墓贼打起了主意,而宋家作为守墓人,世代都守护着虞丞相的墓。“宋氏不绝,守墓不止”,这是宋氏家族的一句祖训。但宋家与虞丞相到底是什么关系?宋克成没听到祖辈们谈过此事,《仁寿县志》也无记载,就是这么一代代执著地守下来了。在宋克成心中,这也许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历史之谜
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地,是仁寿县最出名的地方。墓地就在当地的玉屏山,山势成圈椅形状,墓堆就位于山势正中。墓地里生长着各种树木上千棵,是一处幽雅静秀之地。李正南老人从二十岁就和丈夫宋克成居住在墓地旁边,宋克成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丞相墓的守墓人。大树会下雨的事情,李正南曾亲身体验,也是她发现并报告的。而在老两口的口中,这个墓地和它的主人,本身就颇具传奇。居然出现了大树下雨的怪事,不由得让人万分惊奇。
奇怪现象
这棵树原本并不会下雨的,但是在2009年2月中旬,这棵大树突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从树下经过,树上居然落下了毛毛细雨,这些雨滴甚至能把衣服淋湿。可是看看天上,并没有下雨,难道是这棵大树在下雨吗?这件事情一经传开,竟然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百姓前来观看。在传出大树下雨的当天,仁寿县电视台的记者也赶到现场,报道了这件稀奇的事情。
仁寿县电视台记者陈春梅说:“我们觉得很奇怪,一棵树会下雨,而且当天晚上仁寿没有下雨,天空中还有星星,然后我们就赶过来了。赶过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围了上百人了,明显看到它在滴水。”
站在树下,人们能感到水滴落在身上,并且只要大声说话或鼓掌,大树落下的水滴就更多。当地的村民说,他们也觉得很奇怪,这个丞相墓在这830多年了,一直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大家觉得很神秘。
更奇怪的是,这棵大树正好生长在墓地的坟头上,这样的位置巧合,为大树下雨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很多人因此认为,这是因为这里具有某种灵气,是神仙显灵的表现,才让大树下起了小雨。这样的说法不胫而走,很多人专程赶来,为的就是沾沾灵气。
相关记载
据记载,在南美洲等一些热带地区,有一种所谓的“雨树”,树高约20多米,树冠呈平顶状伞形,扩张面积最大可达30米。这种树之所以会下雨,就在于其奇特的树叶。长约40厘米的“雨树”树叶呈碗状,落到叶面上的液体都会被聚集起来,晚上叶面会卷起来,将聚集到的液体包裹其中,白天气温高时叶面会慢慢舒展开,聚满的液体就会溢出叶面,形成一种所谓的“下雨”现象。
探寻原因
浙江也有怪树下雨 原因已有解释
无独有偶,在浙江宁海天明山温泉景区内,也有两棵会下雨的奇树。这两棵树,其中之一是香檀树,生长在半山披,地势较高。据在附近干活的人们说,开春到现在断断续续出现过下雨的情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除了这棵香檀树,水库下游的一棵冬青树也有这个本事。知情者透露,有时它们会全天不停地下雨,雨量时大时小。
这两棵树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地下雨?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植物学专家倪穗副教授认为,这多数和树木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特殊结构有关。倪教授说,从植物学角度讲,每株植物都有一种蒸腾拉力,当阳光充足的时候,这种拉力可以帮助植物从地下吸收水分,并输送到身体的每个角落。植物滴水现象多发生于水分充足的生长环境里。夏季光照剧烈的时候,蒸腾作用就会加强,植物在夜间的吸水能力会变得特别强大,有时可能会吸收了过多的水分,这些过多的水分白天就会从叶片边缘的排水孔排出来。同时,自身储水能力弱和蒸腾作用不强的植物也会因为吸入水分过多,无法蒸腾而形成滴水现象。
海口老树下雨的谜底更加怪异
除了这三棵树会下雨,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龙鸿村,也曾有一棵树会下阵阵“细雨”。这棵树高约15米,当地村民说树龄约有40年了。2004年5月8日,海口晚报率先报道的龙鸿村发现“下雨树”一事,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
当时,这棵树树冠上的叶子不多,枝头上挂满一个个翠绿的玉米颗粒大的果实,树上还附着许多拇指般大的蝉。“下雨”的方位在树冠,而不是树技。由于下雨多发生在天黑后,所以看不清水源从哪里流下来。村民们也叫不出这棵树的名字,有村民说是小鸟衔来的种子长成的。可惜的是,一年之后,这棵下雨树就在台风来袭时被刮倒了。为了不影响行路,村民们把树给砍了。
专家释疑
仁寿县气象局和林业局的人来看过这棵树,他们试图为这件稀奇的事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气象局的人说,因为古墓的周围全是石板,正好那段时间这个地方的天气特别怪,太阳很大,石板温度可能达到了45摄氏度以上。于是气象局的同志推测,这个现象有可能是因为这里地形特殊的原因,气流在大树上空形成积雨云,才会造成下雨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叫做局地小气候。
大树下雨到底是不是局部小气候造成的呢?亲眼目睹下雨的当事人说,这种雨与人们想象中的下雨有完全本质区别,当时在树下大声说话或鼓掌,树上确实能落下一些水滴,但绝不是绵绵不断的毛毛雨,也不是真正的天气变化现象。
但在现场寻找线索的时候的同时,李正南老人又发现了另一棵会下雨的树。这棵树位于李正南家后面的山坡上,距离坟头那棵会下雨的树有大约一百米的距离,并且也是一棵棉丝树。有的树在滴水,而有的树没有,并且滴水的两棵树,还相隔一定的距离,这些疑点推翻了局地小气候的解释。
真相大白
经过仔细检查,任利利在树上发现了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的痕迹。大树下雨,跟树叶上的虫子痕迹,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任利利介绍,像是蚜虫一类的昆虫,身体上都有一些线管或附管,能分泌一些排泄物。那么,蚜虫会不会就是大树下雨的真正原因?任利利说,起初怀疑是蚜虫,因为这种虫子在北京有过分泌蜜露和像下雨的情况发生。但是现在看来,蚜虫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如果树上有蚜虫,那么这棵树必须有大量新鲜的树叶,提供给蚜虫们取食,可是现在,这棵树的叶子全都掉光了,新的树叶还没发出来,所以这棵树上不可能有蚜虫。那么,在大树上生活的会是什么虫子呢?
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骆有庆看过虫子表示,这是一种名叫朴巢沫蝉的昆虫。这种小虫子,和我们常见的知了是一个家族的昆虫,但是个头却比知了小了很多,只有一个米粒大小。它们依靠取食植物的汁液而生存,并且会迅速地将体内不需要的水分和糖分排出体外。因为排出的是液状物质糖分比较多,就给它取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做蜜露,实际上都是通过消化道肛门排出来的一些多余的代谢物质。
原来,所谓神奇的大树下雨现象竟然是小小虫子在作怪,这种朴巢沫蝉,因为独特的自然习性,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它们生活在虞丞相墓的大树上,它们靠吸食树的汁液生存,吃饱了以后,它们把身体不需要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来,成了我们看到的雨。这就是仁寿县虞丞相墓的大树会下雨的真正原因。
据专家介绍,这种朴巢沫蝉,对林木的危害有限,这棵棉丝树上发生的虫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太大影响,不需要对它采取什么杀灭措施。
附件列表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