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
|
拼音编辑本段
shè huì rèn tóng
定义编辑本段
当前, 建构一种有效的社会认同, 必须开拓更多的空间。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 在丰富福利渗透方面, 鼓励不同群体参与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等彰显社会核心价值的活动, 鼓励私人部门提升公共福利, 探索建立协调劳资关系的新机制。
第二, 在意义系统方面, 要将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结合起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 借助媒体和公众的互动式参与, 构筑文化和政治的公共空间, 对社会认同再构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 在社会组织方面, 在坚持社会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促进社团发育的新机制, 通过改进社团的运作方式, 丰富社团的活动内容, 逐步将社会成员吸纳进各种社团组织, 形成一种社会成员认同社团、社团认同国家的认同建构路径。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 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管是电影院内的空爆米花盒子应该怎么处置,在某段路上车应该开多快,还是在宴会上应该如何吃鸡,我们周围的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应该怎么行动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符合大众行为的,不属于另类独行的,总是在大众可理解的规范上作出言语或者行为才能得到认同,当然,这个标准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而自然形成的一个有效团体认同。
传播学意义下的社会认同模式编辑本段
在认识到人们受他们所属的各种宽泛类型群体成员身份的影响后,研究者进一步发展处关于群体影响的一种模式,称之为社会认同模式(Social Identity Model)。
该模式指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人们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的立场来回答。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不仅如此,这种社会认同感似乎并不经常起作用,而是不时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出现,又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消失。它一旦出现,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所属的社会类别的规范一直,并配合相关的情景采取行动。
大众传播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描述群体与议题的相关性;其次,描述群体对议题所持的意见,并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应该遵守的规范;第三,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受大众传播的影响而被夸大;最后,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任,并且更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正是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
附件列表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