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
《从众》是2007年08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梁良。
该书试图沿着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脉络,梳理、展现从众与众从对于人们的影响,也从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角度,来分析、阐述从众与众从的根源与本质。该书共五章,包括“从众——也许您并未注意”“从众一一遵从、流行、狂热与反叛的历史”等[1]。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
|
词语信息编辑本段
词语 从众
拼音 cóng zhòng
1.从众,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典型的从众表现。
2.解释 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3.从众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它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在生活中,从众是很常见的,在一种场合是最常见的,那就是在选举中从众是普遍存在的。
4.从众是在众多人的认同下自己也给出的认同心里过程。
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编辑本段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
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明天的哲学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一定的群体中,有的人容易从众,有的人不容易从众。同一个人,也许在一个情境中从众,而在另一个情境中坚持己见。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从众行为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对这种普遍的行为进行解释呢?
从众的行为的产生源于个体的某些心理需求。C·A·基斯勒(1969)提出从众行为产生的四种需求或愿望: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而社会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众的行为基本动因有三种:一是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二是为了被喜欢和接受;三是为减缓群体压力。
获得正确的信息:
人们对于自己的直觉、感受、判断与行为表现都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当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没有客观的权威性标准可供比较,往往以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作为自身行动的参考依据,因为社会现实是由多数人的共同信念和思想所构成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物作为判断的准则。当个人的想法或做法跟所处的社会中的其他人相同时,就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另外,当个人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发现原有的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宜时,自然也容易从其他人身上寻找出可供参照的信息。在谢里夫“游动错觉”的实验中,漆黑的屋子使被试找不到任何参照物来做出光点移动距离的判断,只能参考或是听从其他在场者的意见,于是群体内很快达成了“共识”。再比如一个语文教师在医生的群体里,对健康问题容易放弃自己的立场,而一个医生既是在教师的群体中对健康问题也不容易从众。因为医生掌握了关于健康问题更充分和准确的信息。
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
个体通常会希望获得他人的喜爱和友好的对待,害怕被别人拒绝。符合全体规范行为的成员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而违反规范的个体将感受到群体一致性的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对偏离的恐惧。所以,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往往做出从众的行为,从而获得同伴的好评。
减缓群体压力:
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团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从众的行为。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体规范、领导意见或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向制定行动策略,而随大流、人云亦云总是安全的、不担风险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什么样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在以下情况下,人们更可能从众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一、当情境模糊不清时。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决定着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以别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
二、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
三、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一般地,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例如,一名乘客看到飞机的引擎正在冒烟,他可能会去观察飞机乘务员的反应,而不是他身边乘客的反应。
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地位的高低可在群体结构中得到反映。居于较低地位的群体成员常常感到来自高地位者施加给他们的从众压力,人们往往愿意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高地位者之所以能影响低地位者,使之屈服于群体规范,是因为他被认为有权利和能力酬赏从众者而处罚歧异者。此外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显得比较自信能干、经验丰富,能得到比较多的信息,这样,就赢得了低地位者的信赖。因此,一般来说,群体中那些地位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反之,个体的地位越低,就越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五、群体凝聚力。一般,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个体越有可能为了群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意见,与群体的意见保持一致。相反,如果群体是一个松散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意见存在分歧,则群体中个人的从众行为就会大大下降。
六、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但也并不是群体规模越大则群体带来的压力越大,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3人—4人对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影响最大。
大学生从众现象编辑本段
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鞭策力。某大学一个班有几名爱好长跑的同学,男生健壮、女生苗条以及运动会上的风光引得同学喷喷称羡,不知不觉大部分同学成了他们的追随者,去年冬季全校越野赛前10名中,竟有5位是该班同学。某医学院93级6名学生,大学五年一直同室而卧,早晨6时起床,晚11时入睡,该室同学能弹会拉,运动会上“屡建奇功”,演讲比赛叱咤风云,毕业分配前5人报考研究生全被录取。“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从众于老生、老乡也是新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他们有的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有的干脆“跟着‘二老'走,永远不回头”,盲目从众。学习上表现为“老生(乡)怎干就怎干”,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乡)看齐”,如此,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某校一寝室,入学伊始,老生老乡频频光临此舍,传舞弊、赌博之“经”,送逃课、恋爱之“宝”,结果年终,二人留级,余四人侥幸通过。
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同兴趣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缘圈”,成为大学生社交最广泛的形式。“趣缘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往往对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导致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人群效力有所不同。据调查,大学生最易从众于恋爱对象,尤其是女大学生。其次,从众于老生、老乡。第三,从众于室友或趣友。第四,从众于同班同学。第五,从众于同年级、同专业同学……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用编辑本段
消极作用:从众可能使人们在人群中失去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正确的立场。青少年中会因此产生不良群体,社会上也会因此讯在攀比、浪费的风气。
积极作用:处于有着良好社会规范环境中的个人,也会处于从众的心理而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与他人的行为一致。比如有序排队的人群中较少有插队的现象;在人人爱护环境的场合中,很少有人会随地扔垃圾,类似这种符合社会道德、促成积极有益的从众行为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此外,人们表现出的反从众行为或独立行为,也不能一概都认为是消极的东西,这主要看反从众行为或独立的行为本身的性质。不过,反从众行为者如果对立情绪太浓厚,常常会意气用事,缺乏理智,即使其反从众的方向对头,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如果方向错误的话,消极因素就更多了。
书籍名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书籍名:《从众》
书籍作者:梁良 著
图书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图书售价:19.60元 图书原价:28.00
图书类别:心理
出版时间:2007-10
ISBN:9787801867094
内容简介
“从众”与“众从”不仅是文字互换的游戏,更多是两种心理、两种观念的冲撞与交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甚至社会前进的本身也是由它们推动和激励的。 这本小书试图沿着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脉络,梳理、展现从众与众从对于我们的影响,也从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角度,来分析、阐述从众与众从的根源与本质。下面是本书的大致框架结构,希望对您选择阅读有所帮助。
第一章:从众――也许您并未注意(选取热点事件,透视从众心理);
第二章:从众一一遵从、流行、狂热与反叛的历史(梳理历史文化脉络,跨越悠悠时间长河);
第三章:从众――一个分析的视角(借助分析视角,解析各类层面);
第四章:从众――作为现象、原因的探讨和验证(心理社会传媒,不同学科聚焦);
第五章:从众――我们如何做得更好(选择没有对错,轻松悦纳自我)。
从众或是众从、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在这样一个纷繁多变、后现代的社会中,寻找属于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
心理解决编辑本段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 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 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 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
从众心理
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 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 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 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 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因素编辑本段
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 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 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广告从众编辑本段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 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 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 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
从众心理
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 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明天的哲学。
原因编辑本段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 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 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 兴致勃勃的 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 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 电车上一位 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 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 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分析编辑本段
综述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 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 人云亦云”、“ 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典故
一位名叫 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 美国的一位年
相关书籍
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 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 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当初“101章光毛发 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 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 艺人的区别所在。
原因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 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 创造力,使人变得无 主见和 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 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 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 入乡随俗”,往往 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 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 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 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表现形式编辑本段
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 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 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 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学生从众编辑本段
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
从众心理
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 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 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 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 老乡的 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 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局者 一语道破 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 底子喽。
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 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 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 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引发大学生 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 宿舍效应”
班级效应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 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鞭策力。某大学一个班有几名爱好长跑的同学,男生健壮、女生苗条以及 运动会上的风光引得同学喷喷称羡,不知不觉大部分同学成了他们的追随者,去年冬季全校 越野赛前10名中,竟有5位是该班同学。某医学院93级6名学生,大学五年一直同室而卧,早晨6时起床,晚11时入睡,该室同学能弹会拉,运动会上“屡建奇功”,演讲比赛叱咤风云, 毕业分配前5人报考研究生全被录取。“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 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 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宿舍效应
从众于 老生、老乡也是新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简单模仿和 随从于他人的行为。他们有的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有的干脆“跟着‘二老'走, 永远不回头”,盲目从众。学习上表现为“老生(乡)怎干就怎干”,在遵守 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乡)看齐”,如此,很容易导致“ 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某校一寝室
从众心理
,入学伊始,老生老乡频频光临此舍,传舞弊、赌博之“经”,送逃课、恋爱之“宝”,结果年终,二人 留级,余四人侥幸通过。 随着 大学生活的深入,同兴趣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缘圈”,成为大学生社交最广泛的形式。“趣缘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往往对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导致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人群效力有所不同。据调查,大学生最易从众于恋爱对象,尤其是女大学生。其次,从众于老生、老乡。第三,从众于室友或趣友。第四,从众于 同班同学。第五,从众于同年级、同专业同学……
反应事实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 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从众危害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 千军万马齐过 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 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 心理疾患。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 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 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 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股票投资编辑本段
从众的故事
有这样一则 幽默故事:一位石油 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 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
从众心理
纷向地狱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对于幽默故事,人们可以一笑了之,但股市的盲从行为往往会造成“真金白银”的损失,恐怕就不会那么轻松了。
炒股与从众
目前,不少投资者乐于短线跟风频繁操作,而血本无归的例子也不乏少数。5·30大跌就让许多跟风炒作
垃圾股的散户损失惨重,许多人至今仍未
解套。这对今年新增的1000多万股民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警示。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中国
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显示,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
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和
处置效应。而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资者是亏损的,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从众、
短线投机所致。 投资者的“
羊群效应”或从众行为,是
行为金融学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从众行为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投资者的
羊群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股市出现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同时也使
系统风险增大,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投资者在股市涨的时候热情高涨,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
投资心理学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心理均衡过程。但在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并导致
投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
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
锚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则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编辑推荐编辑本段
自古以来人类在好奇心的趋动下不断进行着探索。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电子无不是研究的对象。人类的眼光已经远到]30亿光年,最小已经解析到夸克。但当人把目光投向自身却依然困惑。 “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公元前开始就引领着人类一步步寻找出关于自己的真相。人类的复杂性成就了人类不同的学科,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基因学、文学、艺术、心理学 ……爱智慧的人类使用了迄今为止可以使用的 切手段来认识自己 表达自己。
《禁忌等于共有 透视人性丛书》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目录编辑本段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章 从众——也许你并未注意
一 馒头血案与自杀兔——一夜成名
二 SK-II的小姐哭了——退货大潮
三 菊花教与芙蓉教——网络教派
四 白醋180元?——抢购风潮
五 以布莱尔为鉴——房地产中的羊群效应
六 牛市熊市大博弈——股市中的从众投资
七 “我想要宋惠乔的嘴唇”——追星整容
八 小资快跑,波波来了——话说流行
第二章 从众——遵从、流行、狂热与反叛的历史
一 追溯
从词源学中寻找
相惊伯有,众口铄金
魏晋男子的阴柔美
西奈山上的叛变
二 遵从——在权威的影响下
环肥燕瘦皆相宜
挑战者号登天的前夜
服饰与上行下效
三 范形——科学史中一次次的从众与反叛
亚里士多德的阴影
300年的旷世争论
精神分析的叛徒
四 缪斯的神殿
浪漫丰义的肺结核意象
阳光下的背叛
十二平均律是永恒的吗?
由和谐完美到世俗奔放
五 狂热——丧失理智的群体
第三帝国的演说家
为了效忠的屠杀
“天堂”的荣光
西西里阳光下的德比黑影
第三章 从众——一个分析的视角
一 群体——张无形的网
群体约束力
群体无意识
旁观者效应
二 个体一无形网中鱼
依从、认同和内化
模仿、感染和习俗
领袖凝聚群体
三 生活——文化与传媒
流行时尚
消费行为
大众传媒与广告神话
第四章 从众——作为现象、原因的探讨和验证
一 鼻祖——谢里夫的光点游动错觉
二 从众——给自己找一个参照
“众”与“从”——群体的影响
当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一隋境的影响
从众具有差异性吗——个体因素
为什么不去帮助她——对旁观者效应的研究
三 服从——个人的退让
权威的压力——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请将标语贴在门上”
文化的差异
四 众从与反从众——如果箭头指向另一方
少数派报告——莫斯科维奇的实验
五 电灯泡理论——现象解释
六 未必疯狂——从众也是理性行为
第五章 从众——我们如何做得更好
一 宣传——沉默螺旋
二 管理——领导和团队
三 消费——降低风险
四 明星——塑造典范
五 反从众——个性与张扬
六 标准化与个性化——微软VS苹果
七 慎独与慎从——自己选择
参考书目
后记
附件列表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晃 下一篇 the new clas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