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珐琅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
|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金属珐琅工艺的一种。系在锤成形的金属器胎上罩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再经焙烧而成。13世纪末,由 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 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 雍正年间 (1723~1735) 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沏,属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
基本分类编辑本段
透明珐琅因其融点不同,可分为高温熔融的硬透明珐琅和低温熔融的软透明珐琅。硬透明珐琅的透明度极好,如晶莹闪烁的宝石,有蓝、绿、黄、红、紫等色,当时只有广州可以生产;软透明珐琅呈半透明状,光泽似水晶,有蓝、绿、紫、黄、粉红等色,各城镇银楼均可烧造,制成银首饰传播民间,亦称银烧蓝、烧蓝或银蓝。器型有盒、盂、盆、觚、香囊、香筒、手炉、烛台、灯、翎管以及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也有兼用嵌珠、石等工艺的。
广州珐琅编辑本段
广州是清代最大的珐琅工艺中心,品种齐全,珐琅优良,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并富有地方特色。硬透明珐琅是其特产,世称“广珐琅”,传世甚少,绝大部分存于 故宫博物院,有面盆、攒盒、镜框、钟架和五供等。最简单的是在器上錾出阴线花卉后涂单色硬透明珐琅烧成,仅呈深浅效果。工艺复杂者在锤?焊接成形的器胎上錾刻各种细密的花纹,先贴银片花纹,再涂单色透明硬珐琅,又贴上金片花纹,经高温炉火烧成,露铜胎处镀金。银片花纹被透明硬珐琅遮盖,隐约可见,而金片花纹则闪闪发光。这是贴金片、银片花纹的单色硬透明珐琅器。还有贴金银片花纹的多彩的硬透明珐琅器,其工艺与单色硬珐琅器相似,但在部分金片或银片花纹上涂红、绿、紫等色硬透明珐琅伏盖,色彩斑斓,绚丽夺目。广州硬透明珐琅还可用几种珐琅配成古铜色,以仿古彝器。有的还在仿古彝器上描金,绘饕餮纹和回纹,既金碧辉映又古色古香。
广州硬透明珐琅工艺盛行于乾隆年间,现存的面盆、攒盒都是乾隆时的产品,代表了那时期的最高工艺水平。硬透明珐琅机械钟则有精糙之分,早晚之别,其中可能有少量是 嘉庆、 道光时的制品。鸦片战争之后广州珐琅工艺走向衰落并逐渐停业。道光、咸丰时期硬透明珐琅工艺不见有贴金银片者,现存实物仅在硬透明珐琅地上以描金图案代替贴金银片花纹。这时贴金银片硬透明珐琅工艺业已失传。
附件列表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