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综合小百科   
[0] 评论[0] 编辑

诎

诎(拼音:qū),汉语汉字,笔画7画,左右结构。词性是形容词时,指从言,出声。词性是动词时,指通“屈”。弯曲 。组词有诎强、诎折[1][2]

相关古文有“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出自《吕氏春秋·壅塞》

目录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中文名
词性动词
笔画数7
拼音
含义言语钝拙
部首

释义出处编辑本段

形容词

<;形>

(形声。从言,出声。本义:言语钝拙)

同本义 [stutter]

诎,辞塞。——《广韵》

诎,字从言,当与吃同意。——《说文通训定声》

公输盘诎。——《墨子·公输》

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史记·李斯列传》

尽,穷尽 [exhausted]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管子》

理诎势穷。——清·林则徐文

声音戛然而止貌 [suddenly-mute]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礼记》。孔颖达疏:“诎谓止绝也。”

动词

<动>

通“屈”。弯曲 [bend]

诎,屈也。——《广雅·释诂一》

诎五指而顿之。——《荀子·劝学》

诎要桡腘。——《荀子·富国》

诎右臂支船。——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诎伸(诎申。弯曲与伸直);诎曲(诎折。弯曲);诎体(弯曲肢体);诎膝(下跪);诎柔(屈曲柔弱)

屈服 [yield]

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荀子·议兵》

诎敌国。——《战国策·秦策一》

又如:诎意(屈就);诎志(曲意迁就);诎服(屈服)

屈辱;冤屈 [humiliate;wrong]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吕氏春秋·壅塞》

又如:诎身(降低身份,屈己下人);诎辱(委屈和耻辱);诎容(屈辱容忍);诎节(降低身份,降心相从)

通“黜”(chu)。贬退 [demote;oust;relegate]

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战国策·韩策三》

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说苑·敬慎》

通“讫”。止 [complete;be over]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礼记·聘义》

(诎)

ㄑㄩˉ

弯曲:诘~(同“诘屈”)。“~五指而顿之”。

屈服,折服:“公输盘~”。

嘴笨:“辩于心而~于口”。

戛然而止的样子:“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

尽,穷:“其兵不~”。

短缩。

古籍解释编辑本段

康熙字典

《唐韵》区勿切《集韵》《韵会》《正韵》曲勿切,音屈。《说文》诘诎也。一曰屈襞。《礼·丧大记》凡衣不诎。《注》谓舒而不卷也。《楚辞·九思》思哽饐兮诘诎。
又《博雅》曲也,折也。《玉篇》枉曲也。《礼·乐记》习其俯仰诎伸。《史记·管晏列传》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前汉·孙宝传》道不可诎,身诎何伤。
又《广韵》辞塞也。《战国策》於是魏王听此言也,甚诎。
又《类篇》充诎,喜失节貌。《礼·儒行》不充诎于富贵。
又姓。汉有诎强。见《印薮》。
又《韵会》通作屈。《荀子·劝学篇》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注》诎与屈同。
又《集韵》《正韵》渠勿切,音掘。与充诎义同。
又绝止貌。《礼·聘义》叩之,其声淸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又《正韵》尽也。《前汉·司马相如传》徼受诎。《师古注》言兽有力尽者,受而有之。
又《集韵》敕律切,音怵。与黜同。《战国策》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注》诎,贬下也。
又《集韵》通作绌。《礼·射义》进爵绌地。《注》《内则》以前作绌,《明堂位》以後作诎。
又《集韵》或作出。《左传·襄三十年》譆譆出出。《周礼·秋官·庭氏郑注》引作诎诎。刘昌宗音出。本亦作出。
又《集韵》奴骨切,嫩入声。与讷同。详讷字注。
又《说文》或作誳。《长笺》作誳。

姓氏编辑本段

郑码:SZZI,U:8BCE,GBK:DAB0

笔顺编号:4552252

附件列表


0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雪羹萝卜汤    下一篇

标签

参考资料

[1].  诎   https://hanyu.sogou.com/result?query=%E8%AF%8E
[2].  诎   https://zidian.tqzw.net.cn/zi/8bce/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