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综合小百科   
[0] 评论[0] 编辑

澳洲宽足袋鼩

袋鼩是一种有袋类的老鼠,于1884年被列为已灭绝的生物。可是1967年一位澳大利亚博物学家在设陷阱捕捉袋熊时,发现落网的竟是一对袋鼩。雌袋鼩不久就产下一窝8 只小袋鼩,现在他们在“ 俘虏营” 里繁殖。
目录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鼩(qú),名词。

图片

  鼩鼠 [shrew],又叫“鼱鼩。食虫类动物,形似小鼠,体小尾短。如:鼩洞(鼠洞)

  《康熙字典》:

  【亥集下】【鼠字部】鼩 ·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5

  【唐韵】其俱切【集韵】【韵会】权俱切,??音劬。【说文】精鼩鼠也。【尔雅·释兽】鼩鼠。【注】小鼱鼩也。亦名??鼩。

  《说文解字》:

  【卷十】【鼠部】鼩

  精鼩鼠也。从鼠句声。其俱切

  习性

  鼩是一种外型像老鼠以吃昆虫为生的哺乳动物,它们的食物是蠕虫、蜗牛、以及其他小动物。它们快速的新陈代谢让人难以置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搜寻着食物。为了维持快速的新陈代谢,鼩几乎没有停止过工作。他们每天需要消耗相当于自己体重的2-3倍的食物来维持生存。

  

有袋类编辑本段

  有袋类是哺乳类动物中的一种,其特征是早

图片
产,早产儿会待在母体之育儿袋里吸奶长大。该类动物以其口袋状之育儿袋得名。育儿袋是一层覆盖乳头的皮肤。现今存活的此类动物如袋鼠、腹鼠和无尾熊。

  特征

  雌性有袋类拥有用来抚育幼兽的育幼袋,且拥有两条共用开口的阴道,分别通往子宫内不同部位;而雄性则通常拥有一具纯粹用来输送精液的分岔阴茎。不论雄性或雌性,废物都是经由一种称为泄殖腔的构造来排放。

  怀孕中的雌性会在子宫内长出卵黄囊以供给胚胎营养。而胚胎在发育早期约4到5周就会出生,之后爬行到母亲的育幼袋内,并吸取位于袋内的乳头。数周之后,幼兽将可暂时或永久性地离开育幼袋。

  比起胎盘动物,有袋类较早将幼兽产出,且没有发展出用来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的胎盘构造。虽然早产且体型小的幼兽在生存上有较大的危险,但如此一来也减少了怀孕时的风险,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节里怀有大型胎儿。

  由于出生后的幼兽必须爬行到母亲的乳头位置,因此至少在出生时,它们的前肢比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更加完全。而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类的行动范围较胎盘类小的原因。有袋类的前肢必须发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因此不像胎盘类一样发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鳍、蹄或是翅膀。

  出现和分布

  恐龙灭绝的一千万五百年后, 新生代初期, 经过陨石浩劫, 恐龙的位置顺理成章地让给哺乳类动物。

  有袋类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目,主演分布在大洋洲,此外美洲也有少数。距今约5000万年前, 澳洲和南极洲分开, 被辽阔的海洋和其他陆地隔开, 自此踏上了隔离演化的道路:

  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带,不过在白垩纪晚期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可能遍布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的兴起,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来,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孤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仅食肉类等高等哺乳动物未能侵入,而且气候环境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有袋类动物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并且由于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于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生态类群,如生活方式类似于狼、鼬等食肉类动物的袋狼、袋鼬;生活方式类似于鹿、羊和羚羊等食草类动物的袋鼠;生活方式类似于旱獭、松鼠、野兔等啮齿类或兔类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为研究动物的适应辐射和进化趋同的重要地区,并被称为“活化石的博物馆”。

  澳州的动、植物都独立发展。由于完全没有种族上的来往, 基于环境适应的考虑, 当地的动物开始发展出有育儿袋的特征, 就是今天著名的有袋类动物。简单点来说, 有袋类动物是隔离演化的产物。澳州的有袋类动物总共有二百五十多种,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过几百万年, 但由于种族老化, 五万年前只是余下一个品种。

  其他著名的有袋类动物还有: 袋鼠、袋熊、无尾熊等等, 有袋类动物在澳洲生存几千万年, 它们并没有外来的敌人, 因为几千公里阔的大海洋已经把澳洲跟所有的其他动物分开。有袋类动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为生的, 由于没有外来的敌人, 唯一能够抑制它们数量的因素就是袋狼。袋狼约长一公尺, 特征是它的背后有15~20条像老虎的斑纹。

  后兽次亚纲中唯一的一个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垩纪起源于古兽类祖先后即经历了大发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与原始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处于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竞争着。但是随着新生代的来临,有胎盘类开始显示出更加强劲的进化优势,使得有袋类在大部分的大陆区域内大大衰退并最终灭绝。

  

知识延伸——博物学家编辑本段

  博物,通晓众物之谓也。《辞海》里说,博物指
图片
“能辨识许多事物”。现代汉语词典对博物的解释是,“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相应地,博物学家指“对博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专家的尊称”。翻开自然科学史,著名的博物学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近代的达尔文,以及中国战国时期的墨子、北宋的沈括,明代的宋应星等等。

  博物学 natural history 也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叙述自然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最古学科之一。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具有物理学意义的自然哲学(natural history)相对立的.由于以统一研究生命现象的概念的加强为背景,生物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因此,19世纪后半期以来,博物学的综合性的意义已逐渐减弱,及至本世纪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很少使用了。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词,也常以动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义广泛使用。

附件列表


0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二花脸猪    下一篇 乌尔比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