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综合小百科   
[0] 评论[0] 编辑

拂晓报

《拂晓报》于1938年9月29日由新四军游击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创刊人和领导人是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我军杰出军事家、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报纸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卓绝斗争。

目录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中文名拂晓报
成立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
成立时间1938年9月30日
代表人物彭雪枫、阿乐、单斐、易和、庄方、陈阵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1938年9月30日由新四军游击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创刊。1939年12月以后,曾先后有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和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报纸是四开四版油印,初为不定期刊,后改为三日刊。主要编辑人员有阿乐、单斐、易和、庄方、陈阵等。四师师长彭雪枫是该报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1942年元旦,《拂晓报》和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合并,成为中共淮北区党委的机关报。后增出部队版、路西版与《拂晓丛刊》。

1943年 5月前为油印报。刻印精细,字迹工整,常有套版与插图,可与铅印报纸媲美。曾寄到重庆、延安、莫斯科、纽约等地展览,受到读者称赞。该报在游击战争中坚持出版,毛泽东曾为它书写“坚持游击战争”的题词。淮北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侵占期间,该报职工在洪泽湖中坚持战斗和出报。

《拂晓报》与骑兵团、文工团誉为新四军四师的三大宝,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一颗璀璨名珠。创刊人和领导人是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我军杰出军事家四师师长彭雪枫。彭雪枫为报纸取名《拂晓报》,意指拂晓代表光明即将来临,并为创刊号亲自撰写了“发刊词”。这份报纸一经面世,就以其鲜明的立场、真实的报道、生动的文字和新颖的版面受到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奏响华中地区坚持抗战的响亮号角。此外,《拂晓报》还发行到延安和国统区,后经国际新闻社介绍远播到苏联、美国、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39年,毛泽东为《拂晓报》提词:“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提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

1946年夏出至1000期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改名为《雪枫报》,以纪念1944年9月在河南作战牺牲的彭雪枫同志。

《拂晓报》初为2日刊,后改为日刊。报纸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卓绝斗争。油印刻印技术精湛,版面设计新颖美观,当时被誉为华中油印报之冠,曾送莫斯科、纽约展览,被视为珍品收藏。该报存在时间长,坚持8年,共出版1159期。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军民对日斗争事迹、指导部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曾受到新四军政治部多次表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成为中共安徽省宿县地委和蚌埠地委机关报。1972年6月停刊。1981年1月1日复刊,是中共宿县地委机关报。拂晓报是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机关报。

历史影响编辑本段

 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创刊人是抗日名将彭雪枫。《拂晓报》是抗战时期广泛流传于豫皖苏边区、影响很大的抗日宣传报纸,是党的机关报。

据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副处长牛珂珂介绍,《拂晓报》创刊初期,虽然印数有限,油渍斑斑,但政治态度鲜明,战斗性与思想性强,深受军民欢迎。

《拂晓报》创刊号共3版,其以催人奋进的战斗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它像一把烈火,照亮了大地,烤热了周围,给人以振奋、向上的感觉。除发刊词外,还发表了《东进誓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人都是战斗员,人人都是宣传员》《行军注意事项》《东进战歌》,版面上展现着一片杀敌出征的气势。

报纸初印,困难很多,大家只有一罐油墨,两支铁笔,两块锈钢板,半筒蜡纸,一块木垫板,一个油印用的胶皮辊子,连调墨板也没有。虽然困难大,但大家热情却很高,王子光带领众人一起想办法,克服一个个困难。在敌后,不是行军就是打仗,《拂晓报》的同志们背着背包,带着印刷工具,随军转战在黄淮平原上,有时一夜走100多里,人困马乏。可一到宿营地,大家不顾疲劳,立即抽出钢板,展开蜡纸,刻写出版报纸。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的精神,才有后来大量《拂晓报》的面世。

《拂晓报》报社最初设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宣传科,彭雪枫亲自为《拂晓报》刊头题字,撰写发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他在发刊词中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彭雪枫对《拂晓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对报社的同志们说:“报纸蕴藏着巨大的战斗力,把报纸办好,它的作用并不比一个团、一个旅的战斗力小。”他不但自己经常为报纸写重要文章,而且还对版面安排、标题制作、印刷发行等细节问题,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

《拂晓报》创刊号共3版,除发刊词外,还有《东进誓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人都是战斗员,人人都是宣传员》《行军注意事项》《东进战歌》等,呈现出催人奋进的战斗姿态。

当时,办报条件十分艰苦,既无印刷工具,又缺乏纸张。只有一罐油墨,两支铁笔,两块锈钢板,半筒蜡纸,一块木垫板,一个油印用的胶皮辊子。印的时候,在一块白铁板上调油墨,用图钉在蜡纸上边一头钉紧,在木垫板上印刷。一群没有办报经验的年轻人,凭着高涨的热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敌后,不是行军就是打仗,流动性很大。《拂晓报》的同志们背着背包,带着印刷工具,随军转战,有时一夜走100多里,人困马乏。可一到宿营地,大家不顾疲劳,立即抽出钢板,展开蜡纸,刻写出版报纸。

《拂晓报》起初以不定期出刊,后来3天一期,随着根据地形势的好转,《拂晓报》又改为2日刊。改版后报纸的刻印技术更加精湛,版面设计新颖美观,被誉为华中油印报之冠。牛珂珂说,创刊头5个月,报纸的发行量只有三四百份,用毛边纸、油光纸印刷,开设有“功劳簿”“行军生活”“小谜语”等栏目。1939年2月彭雪枫率部驻永城书案店后,报社有了一个安定场所。之后,《拂晓报》越办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彭雪枫决定把报社从宣传科分离出来,任命王少庸为社长,增加了一批有经验的办报人才,并开始提高报纸质量。由第28期开始,《拂晓报》改用新闻纸和油印机印刷。从第34期以后,便保持四开一张四版。除了一些典型的新闻报道外,《拂晓报》还定期发一些带有指导性的社论和文章,印刷技术也大大提高,凡重要文章都用红、蓝、绿、黑等不同颜色加以套印。

1939年9月29日,正值支队东征一周年暨《拂晓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拂晓报》以十张二十版印出特大号的第86期。版面蓝底套红,新颖夺目,受到全体指战员的热烈欢迎,也吸引了大批社会读者。后来,报纸虽然印到1500至2000份,仍满足不了广大军民的需要。自10月19日第89期起又随报发行两版《拂晓增刊》,内容多半为延安论文。

据了解,从1942年4月5日第300期开始,《拂晓报》已发行到延安、重庆、新县、西安、阜阳以及华北等地,得到全国报刊界知名人士的交口赞誉。后来,《拂晓报》还远涉重洋,传到了纽约、莫斯科及南洋各国的大都市,并被视为珍品收藏。

随着战事的推进,《拂晓报》就沿着支队东去的征途,横越平汉,东渡黄水,征战在“涡河岸上”和“淮水两旁”。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成为豫皖苏边这片荒芜的“沙漠中的甘泉”。在彭雪枫的指示下,“拂晓报人”克服种种困难,真实记录了豫皖苏边抗日游击队员的英雄业绩。

1939年12月《拂晓报》发行100期纪念时,毛泽东发来贺信,并亲笔题词“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亲笔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这些题词给“拂晓报人”和支队全体指战员以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拂晓报》与骑兵团、文工团被誉为新四军第四师的三大宝,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一经面世,便受到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奏响了华中地区坚持抗战的号角。随着《拂晓报》影响的不断扩大,它还发行到延安和国统区,后经国际新闻社介绍,远播到苏联、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淮北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拂晓报》建成初具规模的印刷厂,并明确了“全党办报”“全军办报”“全根据地人民办报”的指导方针。报纸宣传以工农兵为对象,主要刊登反映工农兵的斗争、生活和要求的通讯,语言也更加大众化。

历任领导编辑本段

 彭雪枫、孔罗荪、戈宝权、光未然、罗烽、黑丁、力扬、欧阳山、张天翼、葛一虹、以群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附件列表


0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丫的    下一篇 城市污水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