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综合小百科   
[0] 评论[0] 编辑

凯尔泰斯·伊姆雷

凯尔泰斯·伊姆雷

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1929年11月9日-2016年3月31日),出生于布达佩凯尔泰斯,匈牙利犹太作家。

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首部小说《无形的命运》出版,并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该作品与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和《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通常被称作凯尔泰斯大屠杀小说的三部曲[2]另有作品《英国旗》《苦役日记》等中篇小说,其演讲和随笔被收理成《作为一种文化的大屠杀》《行刑队再次上膛前的瞬间静默》以及《被放逐的语言》等集子出版。凯尔泰斯的作品上都传达着同一个主题——大屠杀,即探索在人类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个人如何继续生活和思考。[2]2016年3月31日,凯尔泰斯·伊姆雷去世,享年86岁。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评价他:”凯尔泰斯是一位神奇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与内涵,只能用最高的文学奖来评价。”[3]

目录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中文名凯尔泰斯·伊姆雷
国籍匈牙利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9日
出生地匈牙利 布达佩斯
职业文学家、作家
外文名KerteszImre
民族犹太
逝世日期2016年3月31日
代表作品无形的命运
主要成就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经历编辑本段

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eszImre), 匈牙利作家。 凯尔泰斯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 布达佩斯一个 犹太人 家庭。1944年,他被关进了德国 纳粹分子设在波兰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布痕 瓦尔德集中营,1948年返回匈牙利。他在报社工作过,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主要翻译德国作家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曾荣获过包括德国布兰登堡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文学奖。1975年开始发表长篇文学作品。

凯尔泰斯·伊姆雷,14岁的 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了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 苏军解放。1949年在 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 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先后写过三部音乐轻喜剧,并获得成功。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 命运无常》。

处女作《 无命运的人生》描写了他在 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但这部 自传体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88年和1990年《无命运的人生》的两部续篇《惨败》和《 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发表之后,他才为世界所了解,并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 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裔的普通市民家庭。

1944年,14岁的 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 了德国境内的布亨 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 苏军解放。

1949年在 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 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先后写过三部音乐轻喜剧,并获得成功。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命运无常》。

1975年,以自己少年时代在 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 自传体小说《命运无常》经过了近十年的辗转努力,终于得以出版。六七十年代,翻译了大量的德文作品,其中主要有: 尼采、 弗洛伊德、 维特根斯坦等。

1977年发表两部中篇小说《 寻踪者》和《 侦探故事》,之后相继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中篇小说集《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及《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 命运无常》等。曾获德国布莱登图书大奖,匈牙利最高国家文学大奖——科舒特奖,德国语言与诗歌学院一等奖,莱比锡书展大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2年荣获 诺贝尔文学奖。

20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逝世编辑本段

2016年3月31日,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去世,享年86岁。

个人作品编辑本段

《非劫数》

《 惨败》

《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

《 无法选择的命运》

《退稿》

《 英国旗》

《另一个人》

写作特点编辑本段

由于 匈牙利政治环境 的压制,直到1975年 凯尔泰斯才得以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说《并非宿命》。而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惨败》以及《为一个不曾降临的孩子祈祷》,则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在欧洲出版并得到广泛赞赏。然而在欧洲之外,人们对他依旧知之甚少。 《并非宿命》出版的时候,凯尔泰斯说——我感到一阵空虚,而且失去了隐私。)也许事情原本就该如此。尽管诺贝尔奖是授予个人,然而该年的荣誉,应该被视为对一个集体的成就的表彰。凯尔泰斯是 大屠杀幸存者中第一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86年另一个幸存者艾利·韦瑟尔获得和平奖)。由大屠杀幸存者成长为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之人的名单是如此辉煌,如此充盈国际主义色彩:居住在美国以法语写作的维耶塞,以意大利语写作的普瑞莫·利维,出生于 乌克兰居住于法国以德语写作的保罗·希兰,曾经与希兰住在同一条街上最后却移居以色列以希伯莱语写作的哈朗·阿泼菲尔德。凯尔泰斯描述了 奥斯维辛的地下世界,一个他逐渐认识并最终赋予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的世界。和他的许多集中营幸存伙伴一样,从集中营的释放留给他的,绝非自由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正反夹杂的复杂的感情,在复杂的感情中,无所适从。一个十来岁的孤儿,被重新吐回了自由世界。他的过去已经被连根拔除,他的生存只是暂时有所保障。他能期望什么样的未来?当然,绝不会是诺贝尔奖。

作为一个群体,这些人为他们所目击的一切作证,但却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然而这些创作无疑更多来自于提供证词的冲动,而非出于美学的目的。在这里,艺术,应我们必得记取的道德操守而生。凯尔泰斯的作品是一次对于幸存的本质,对于 大屠杀给那些必须强迫自己在一个疯狂而遍地死亡的世界中求生的人所造就的影响的反思。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如果不是令人惊奇的话,凯尔泰斯们的群体中,有如此多的人,尽管各不相干,却在创作着同一个主题,并且在各自的国家以作家和哲学家的双重 身分受到尊崇。因为他们在集中营的经历,他们拥有了道德上的权威,拥有了对人类的缺点无可置疑的发言权。而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也确实在各自居住国的文学及伦理体系的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

瑞典文学院10日在这里宣布,将2002年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以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 自传体文学风格。

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凯尔泰斯通过在作品中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这样一个主题,即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群体被迫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是如何生活和思考问题的。在纳粹分子疯狂迫害匈牙利 犹太人的黑暗时期,还是一个少年的凯尔泰斯在集中营里渡过了4年的痛苦 岁月。集中营的生活使凯尔泰斯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凯尔泰斯1975年开始发表长篇文学作品。处女作《非劫数》描写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但这部自传体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88年和1990年《非劫数》的两部续篇《惨败》和《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发表之后,他才为世界所了解,并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物思想编辑本段

伊姆雷·凯尔泰斯的作品探究了在一个个人对社会权力的附属走到极端的时代,个体生命继续生存和思考的可能性。他在作品中坚忍地重返自己生命中决定性的事件:在 奥斯维辛的 岁月。在纳粹对 匈牙利 犹太人进行迫害的狂潮中,少年凯尔泰斯被投入了此集中营。对他而言,奥斯维辛绝非存在于西欧正常历史体系之外的一次异常事件——它是有关现代社会中人类退化的一次最本质的真相。

小说作者的想法在此和哲学传统达到了一致,即:日常生存和人类精神永久为敌。在小说《为一个不曾降临的孩子祈祷》中,凯尔泰斯描绘了童年生活的一个负面,正是从此时期,产生了一种矛盾的视集中营为家园的感情。在凯尔泰斯的分析中,爱是顺应的最高境界,顺应即完全屈从于不惜一切生存下去的欲望。对于凯尔泰斯,只有在无法适应生存之际,人类的精神经纬方得以浮现。

在1992年小说式日记作品《船舱日记》中,凯尔泰斯展现了他才智殿宇的全貌。他与文化批评的伟大传统展开了不知疲倦的对话:帕斯寇、 乔伊斯、 斯宾塞、涅泽克、 卡夫卡、 卡穆斯、 贝克特。本质上, 凯尔泰斯是一个只有一位成员的少数派。他将自己因血统而被概念化地归于犹太视作来自敌人的某种打击。然而也正是这种粗暴的标签化,成为他最深入认知人类本质及他所生活时代的初衷。

凯尔泰斯在《并非 宿命》之后的作品,《 惨败》(1988)、《为一个不曾降临的孩子祈祷》(1990),可以被视作他对《并非宿命》这一决定性作品的评论和补充。在投出第一部作品等待着被出版商拒绝的过程中,年事渐长的作家开始写作一部 卡夫卡风格的当代小说,对东欧社会主义的 幽闭恐惧症进行描述。后来他得知他的第一部作品最终得以出版,然而此时他只感到空虚,一旦在文学的市场上被展示,他的个性成为人人可触物体,他的秘密成为陈腐之事。

凯尔泰斯的风格正是他拒绝妥协的姿态,让我们想起茂密的山楂树篱,对于毫无戒备的来访者而言密而多刺。但也正是他卸除了他的读者被强加的感情的负担,赋予他们独一无二的思想的自由。

人物轶事编辑本段

刚刚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匈牙利国内遭到剽窃指控。 而所谓“剽窃”作品,并非他的获奖作品。

上年11月14日的匈牙利周报《肖普朗王牌》中刊登了一封自称是 凯尔泰斯朋友的班-帕尔的来函,其中指出凯尔泰斯将他所写的音乐喜剧《 驴车》据为己有,并从中获得了相当的经济收益。班-帕尔现居住在德国,名不见经传。他在信中称,凯尔泰斯可能是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了《 驴车》的手稿,然后写信给他要求以自己的名字上演,但他根本没有答应过。班-帕尔说,当年凯尔泰斯给他的信和他交给 著作权保护局书面材料的内容他都保存着,将来在法庭上会公布出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剽窃指控,凯尔泰斯发表声明说,这纯粹是“可笑的无稽之谈”,并明确表示,他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

附件列表


0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再見螢火蟲    下一篇 不二做

参考资料

[1].  凯尔泰斯·伊姆雷 Kertész Imre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author/4564108/
[2].  无命运的人生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711072/
[3].  船夫日记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53701/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