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综合小百科   
[0] 评论[0] 编辑

氧垂曲线

氧垂曲线

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变化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需氧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的变化状况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因而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目录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中文名氧垂曲线
性质曲线
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拟
外文名oxygen sag curve
属性氧垂

图线分析编辑本段

如果以河流流程作为横坐标,溶解氧饱和率作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绘曲线,将得一下垂形曲线,常称氧垂曲线,最低点称临界点在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河流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拟。

该图反应了耗氧和复氧的协同作用。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线,最低点Cp为最大缺氧点。若Cp点的溶解氧量大于有关规定的量,从溶解氧的角度看,说明污水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若排入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则 Cp点低于规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点下的某一段会出现无氧状态,此时氧垂曲线中断,说明水体已经污染。在无氧情况下,水中有机物因厌氧微生物作用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水质变坏,腐化发臭。

氧垂曲线上,[DO]变化规律反映河段对有机污染的自净过程。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评价水污染程度,了解污染物对水产资源的危害和利用水体自净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复氧与耗氧编辑本段

有机物进行生物净化的过程中,复氧与耗氧同时进行,水中溶解氧含量即为耗氧与复氧两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氧垂曲线反映了DO的变化:

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饱和的。污染之后,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不断下降。随着有机物的减少,耗氧速率逐渐下降;而随着氧饱和不足量的增大,复氧速率逐渐上升。当两个速率相等时,溶解氧到达最低值。随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断回升,最后又出现饱和状态,污染河段完成自净过程。可表示如下: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溶解氧曲线呈下降趋势;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为溶解氧曲线最低点,即最缺氧点;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溶解氧曲线呈上升趋势

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来自水体复氧和耗氧两方面:

耗氧原因:

①有机物的生物氧化

②硝化作用:水中存在氨,硝化作用会消耗溶解氧。

③水底沉泥的分解。

④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

⑤无机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复氧原因:

①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

②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

附件列表


0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锦香草属    下一篇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