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菲加德纳(精神病学家)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
|
人物生平编辑本段
默菲,加德纳(1895—1979),美国心理学家。1895年7月8日生于俄亥俄州奇利科。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度过他大部分童年时光,深受其母亲家庭的强烈影响。1919~1923年就学于浩其柯斯学院以及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2~1925年担任过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员职位。1926年和后来成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四易丝?巴克利结婚。1920~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0~1952年在纽约市立大学创办心理学系,并任系主任。1952年起任门宁格基金会研究所所长。1967年退休后,又接受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教授职位,直至1973年。1979年3月19日卒于华盛顿。
主要贡献编辑本段
墨菲从社会心理学入手,深入研究人格问题,提出了“生物社会的人格理论”。认为将心理学与生物科学或社会科学分离的做法不仅是武断的,而且可能是有害的。心理学研究整个人,所以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在人格中是统一的。人格的完整结构乃是生物社会统一体。他企图以此理论为基础来整合所有的人格理论。墨菲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我向思考”,指满足于需要的认知过程倾向;(2)“疏通作用”,指某种需要或动机与使之得到满足的手段或对象一旦在经验中联系了起来,它们之间就会像被疏通成一条“渠道”那样形成一种特殊的、固定的联系,并指导和促进以后的行为;(3)三方面发展,指所有现实都倾向于从无差别的同质的条件,经过有差别的异质的现实,朝完整的结构性的现实发展;(4)反馈,指来自外界的信息提供了事实检验的基础和摆脱我向思考的自欺性;(5)场理论,指人格是有机体—环境场,场的每一方面与其他每一方面处于交工作用的动态关系之中。墨菲还就上述观点,与其学生在40年代做了一系列实验验证。
墨菲还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史家之一。其《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1929)一书,与E.G.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齐名。他创造性地综合各派的论据和观点提出了“生物社会的人格理论”,有关实验为50年代所兴起的强调情绪与动机在认知过程中作用的认知新观点,奠定了基础。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由于他善于启发学生的研究精神,据统计,他创办的纽约市立大学心理学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同美国各大学心理学系比较,是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最多的一个系。墨菲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美国东部心理学会、美国西南部心理学会、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伦敦心理研究协会和美国心理研究协会主席。193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巴特莱奖章。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还获纽约市立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的出版物包括25本书和10O多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实验社会心理学》(1931,与其妻L.墨菲合作)、《人格:一种对其起源及结构的生物社会探索》(1947)、《人心深处》(1953)、《人类潜能》(1958)等。
附件列表
本站全部内容禁止商业使用。文本内容除另有声明外,均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CC BY-NC-SA 3.0 CN)许可协议下提供。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卡尔·迪赛罗斯(精神病学家) 下一篇 海伦·多伊奇(精神病学家)